刻在石头上的中世纪知识百科全书
微信读者点上方“碎金书坊”可快速关注,微博读者请在微信中搜索“碎金书坊”或“cpclassics”关注本公号
在整个12、13世纪,罗马式风格在欧洲各地大都为哥特式风格取而代之。虽然训练有素的艺术史家能够看出一种风格的某些特征如何导致另一种风格的形成,但两种风格的实际外观是迥然不同的。事实上,这两种建筑风格的区别看上去就像史诗与传奇故事间的区别那么大;这样进行类比是很恰当的,因为就在传奇故事产生之际哥特式风格于12世纪中叶在法国产生了,还因为它远比其前身精巧、优美、雅致,恰如传奇故事相形于史诗那样。哥特式风格的迅速发展和为人承认最后一次表明,12世纪是一个勇于试验和充满活力的世纪,其程度至少不亚于20世纪。
圣但尼大教堂是纪念法国主保圣徒圣但尼的圣所和埋葬历代法国国王的墓地。1144年,它被推倒,以在该地兴建更大的完全按哥特式风格兴建的新教堂。此举无异于美国总统下令推倒白宫而用密斯·范·德·罗厄山或赫尔穆特,雅恩设计的大厦取而代之。这一举动在今天是极不可能的,至少会激起轩然大波。但在12世纪,这一情况却实际发生了,并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罗马风格的原罪观。该雕刻是罗马风格艺术的杰作之一,作于1100年前后,出自德国希尔登海姆大教堂的青铜大门上,描述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那一刻情景。生理构造上的扭曲和简朴的抽象创造出一种烘托人类脆弱的效果。
哥特式建筑是最复杂的建筑风格之一。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尖形的拱门、交叉肋状的拱顶以及飞拱。与罗马式风格的圆形穹顶和附墙角柱相比,这种设计就使得建筑可以变得更明亮、更轻巧。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哥特式大教堂描述为四周环以巨大的窗户的石制骨胳式框架结构。其它特征还有高耸的尖顶、圆花窗、精巧的石制花式窗格有着精美雕塑的建筑物正面、多重柱廊以及使用滴水兽或神话中怪兽的雕像作为装饰。在最优秀的大教堂中,装饰通常集中在外部。教堂内部除彩色玻璃窗户以及木制品和圣坛上精美的雕刻外相当简单,偶或几乎不加任何装饰。然而哥特式教堂内部从不显得压抑或暗淡。彩色玻璃窗不是用来挡住光线,而是为了使阳光更加灿烂,使阳光的色彩更加夺目、和煦。自然光线即使在最明媚的时刻也显现不出这种光彩。
迄今许多人依然认为哥特式建筑表现了一种纯哥特式纯粹苦行的专注于来世的思想,但这种猜测是非常不筑的意义准确的。固然,所有的教堂都是用于表现上帝的荣光和生命永恒之希望的, 但哥特式教堂有时包含根本没有明显的宗教意义的彩色玻璃布景。更为重要的是,哥特式风格的宗教人物雕塑,比如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的塑像比迄至那时中世纪西方所创造的任何人物形象都要接近现实得多。表现动物和植物生活的雕塑也是如此,因为对人类和自然美感兴趣不再被认为是罪过。另外,哥特式建筑也是中世纪天赋才智的一个表现。每一座大教堂,连同大量象征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一种供那些不识字的人了解的刻在石头上的中世纪知识百科全书。
哥特风格雕塑。选自13世纪的亚眠大教堂,三位国王手中均拿着礼物。请注意,与前面所选罗马风格作品相比,这一作品更具自然主义风格。
最后,哥特式大教堂是城市荣誉的表证。它们一直座落在不断发展的中世纪城市之中,既是集体生活的中心,又是一座城市伟大的象征。在兴建新教堂时,整个共同体中的人都参与进来,而正确地把它视为近乎自己的财产。许多哥特式教堂是城市之间竞争的产物。每一座城镇都试图盖过邻近的城镇,兴建更大更高的建筑;由于这种野心过大,以致超出了实际可能,结果许多教堂半途而废。但是完工的教堂大都仍然很恢宏。人们怀着使之永恒存在的念头兴建教堂,这些教堂反过来成为这一时代旺盛生机的最醒目视觉表现。
(该文选自商务印书馆《世界文明史》)
《世界文明史》系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人撰写的一部在美国有相当影响的著作。80年代中期,我馆曾出版了该书第五版。1999年,商务印书馆依据W.W.诺顿出版公司第八版重新出版中文版,这也是此次再版的版本。
《世界文明史》试图扼要考察人类自远古至今追求文明的历程。在书中,世界各重要地区或国家均有所涉及。该书在美国不断再版,其一贯目的就是让学生既了解到各主要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成就,又了解其局限,并让学生关心当代问题。它关注人类在文化、思想、制度和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叙述政治史时,侧重于介绍它们与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史相关的内容。该书插图丰富,且与行文密切配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世界史入门读物。
谢谢观赏
“碎金书坊”为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宣传公共号。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送上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的文史类新书书讯书摘,也将一一请出深藏在经典好书背后的作者、译者、责编,与读者共话那些令人无比着迷的思想与发现。 碎金中自有真知,期待着与您的相遇。 微信号:cpclassics